按照现在的学制,硕士生一般两年半到三年毕业,博士生一般三到四年毕业。国外高校一般是一年完成硕士、后面三到四年完成博士,与我国硕博连读完成攻博时间相当。
博士生的毕业要求因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导师而异,以前基本是研究成果要在特定档次的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现在常采用“积分制”计量博士生的研究产出,达到基本线之后才能毕业。
据了解,现在仍有一半以上博士生无法如期毕业。拖至五六年才能毕业的学生占相当比例,学生本人很着急,导师也很心焦。
1、导师要求高
博士生的第二、三年已经是熟练工了,实验室硬件设备、软件计算、场地管理等都得心应手,导师也乐见博士生在实验室忙前忙后张罗研究工作。
说导师压榨“熟练工”比较难听,但此时要求学生多发论文、发高影响因子论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导师承担的各类项目、脑子里的各种研究计划就不断布置给学生……
如果学生执行力强、出成果快、比较听话,导师当然喜欢这样的学生多在实验室待一段时间,这是延期毕业中皆大欢喜的一种情况。
2、导师水平低或不敬业
这是学生延期毕业的常见且重要原因,导师没有把握好博士生课题方向,在大方向上出问题,在沙漠里找泉水,在大山里面找贝壳,在研究基础或研究条件准备不充分时常有这种事情发生。
另外,导师疏于对学生指导,做甩手掌柜,平时不去实验室,只等组会上学生的汇报,也不给过多的指导,延期毕业也就常见了。
3、学生要求高
博士生群体中有心气很高的一份子,喜欢“憋大招”,十年磨一剑,往往看不上做 “兜底线”的成果和小论文。往往底线没有兜住,剑也没有磨好,毕业时间往后一推再推。
4、学生基础差
能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但研究课题往往处于学科交叉地带,需要学生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工科学生,常见的是数理化基础差和动手能力差。而现在博士课题常常“工科理科化”,于是延期毕业就产生了。
5、课题布置不当
没有因人而异地布置研究课题,布置的课题就像让小伙子去绣花、大姑娘去干重活一样欠妥。“经得起折腾”的学生可以加难度、啃硬骨头、出硬成果和高水平成果;“不大经得起折腾”的学生就布置可控范围内的课题,保证按期毕业。
6、师生互动少
有些导师是“空中飞人”或者是行政领导,无暇顾及学生,一周在组会上碰一次就算很好了,当然大牛导师手下有团队、助手或者小导师,问题不算太大,关键是要安排好合适的团队成员、落实到人地指导学生研究课题。
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经常通过电子通讯方式与自己的第一导师(不是小导师)保持联系,常汇报研究进展或问题,偶尔“逼”导师一下,也是很好的办法。
解决办法在哪里?
1、导师层面
博士生基本是二十四五岁的年龄,完成攻博基本接近三十而立,结婚成家是许多博士生毕业之后的人生大事,很多优秀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导师要多换位思考,多与学生一起研讨,尽快让学生毕业就业,导师在与学生不断研讨中也教学相长、保持学术青春。
2、因材施教
对不同知识背景和研究基础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课题,保证在符合知识创新要求的前提下,能按期毕业。当然师生双方都愿意“憋大招”、出大成果的“周瑜黄盖式”配合除外。
3、师生一起干
与学生一起在实验室摸爬滚打、一起构思论文、第一时间修改学生论文,对于年轻导师非常重要。其实学生长时间看不到导师,心里也发慌。
导师在实验室里,新生觉得有压力,时间长了之后,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就会非常轻松,与学生一起做实验、讨论、示范写作论文和当众讲评论文,对学生都是难以忘记的经历,对年轻导师也是再学习和再提高。
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共事几年,对于双方都是一段重要的学术经历。也许学生毕业之后,师生相互间联系很少,但这种学术经历永远难以忘怀。
来源:整理自Times Highere Eucation、网站豌豆工作室、科学网博客 作者:顾伯洪,东华大学教授。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