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延期毕业的学生将被罚款?新规引发学生抗议

2024-06-19
16:32:29
0
3497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消息,荷兰最近组成的极右翼联合政府近日正在推动一项新联盟协议,计划自2026年开始,对延期毕业超过一年的学生处以高达 3000 欧元(约合人民币 2.35 万元)的罚款,引发了该国学生和青年组织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根据估计,该政策每年可能会令 9400 名学生被迫支付罚金。(据悉,该新政也将增收外籍学生的学费



目前,已有荷兰学生联合会、全国学生协会等 40 余个组织联合签署抗议信,认为这一罚款政策将给学生带来沉重经济负担限制高等教育的普及,并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代表强调,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以帮助学生克服延迟毕业的障碍,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惩罚措施。此外,他们警告说,这一罚款制度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财务负担,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学生及其家庭已经面临经济压力。

抗议信指出,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如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学业,这一政策无疑是对他们的惩罚,也是对学生权益的漠视。

据悉,该“延毕罚款”规定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2 年 9 月,当局曾成功施行同样的罚款政策,但这项措施很快随着当时的联合政府垮台而被废止。

荷兰全国学生联盟(LSVb)主席Elisa Weehuizen表示,这一措施让学生难以承受,学生联盟计划采取行动应对。LSVb指出,多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面临压力。高昂的学费、高租金、学生住房短缺和学生债务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这一新的措施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政府的新政策无疑是对学生的进一步惩罚,完全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学生联盟认为,经济因素不应成为选择学习的障碍。“这一措施将对许多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打击。”

目前尚不清楚学生联盟将采取何种具体行动。Weehuizen表示:“年轻人对此政策感到震惊,并准备抵制这一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政策。”

目前,荷兰的学生组织呼吁政府慎重对待延毕罚款政策,确保高等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和可及的。他们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此事,并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以维护学生的权益。(Times Higher Education)



按照现在的学制,硕士生一般两年半到三年毕业,博士生一般三到四年毕业。国外高校一般是一年完成硕士、后面三到四年完成博士,与我国硕博连读完成攻博时间相当。


博士生的毕业要求因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导师而异,以前基本是研究成果要在特定档次的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现在常采用“积分制”计量博士生的研究产出,达到基本线之后才能毕业。

据了解,现在仍有一半以上博士生无法如期毕业。拖至五六年才能毕业的学生占相当比例,学生本人很着急,导师也很心焦。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1、导师要求高


博士生的第二、三年已经是熟练工了,实验室硬件设备、软件计算、场地管理等都得心应手,导师也乐见博士生在实验室忙前忙后张罗研究工作。


说导师压榨“熟练工”比较难听,但此时要求学生多发论文、发高影响因子论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导师承担的各类项目、脑子里的各种研究计划就不断布置给学生……


图片




如果学生执行力强、出成果快、比较听话,导师当然喜欢这样的学生多在实验室待一段时间,这是延期毕业中皆大欢喜的一种情况。

2、导师水平低或不敬业


这是学生延期毕业的常见且重要原因,导师没有把握好博士生课题方向,在大方向上出问题,在沙漠里找泉水,在大山里面找贝壳,在研究基础或研究条件准备不充分时常有这种事情发生。


另外,导师疏于对学生指导,做甩手掌柜,平时不去实验室,只等组会上学生的汇报,也不给过多的指导,延期毕业也就常见了。



3、学生要求高


博士生群体中有心气很高的一份子,喜欢“憋大招”,十年磨一剑,往往看不上做 “兜底线”的成果和小论文。往往底线没有兜住,剑也没有磨好,毕业时间往后一推再推。


4、学生基础差


能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但研究课题往往处于学科交叉地带,需要学生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工科学生,常见的是数理化基础差和动手能力差。而现在博士课题常常“工科理科化”,于是延期毕业就产生了。

       

5、课题布置不当


没有因人而异地布置研究课题,布置的课题就像让小伙子去绣花、大姑娘去干重活一样欠妥。“经得起折腾”的学生可以加难度、啃硬骨头、出硬成果和高水平成果;“不大经得起折腾”的学生就布置可控范围内的课题,保证按期毕业。


6、师生互动少


有些导师是“空中飞人”或者是行政领导,无暇顾及学生,一周在组会上碰一次就算很好了,当然大牛导师手下有团队、助手或者小导师,问题不算太大,关键是要安排好合适的团队成员、落实到人地指导学生研究课题。


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经常通过电子通讯方式与自己的第一导师(不是小导师)保持联系,常汇报研究进展或问题,偶尔“逼”导师一下,也是很好的办法。


解决办法在哪里?


1、导师层面


博士生基本是二十四五岁的年龄,完成攻博基本接近三十而立,结婚成家是许多博士生毕业之后的人生大事,很多优秀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导师要多换位思考,多与学生一起研讨,尽快让学生毕业就业,导师在与学生不断研讨中也教学相长、保持学术青春。
       

2、因材施教


对不同知识背景和研究基础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课题,保证在符合知识创新要求的前提下,能按期毕业。当然师生双方都愿意“憋大招”、出大成果的“周瑜黄盖式”配合除外。

       

3、师生一起干


与学生一起在实验室摸爬滚打、一起构思论文、第一时间修改学生论文,对于年轻导师非常重要。其实学生长时间看不到导师,心里也发慌。


导师在实验室里,新生觉得有压力,时间长了之后,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就会非常轻松,与学生一起做实验、讨论、示范写作论文和当众讲评论文,对学生都是难以忘记的经历,对年轻导师也是再学习和再提高。

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共事几年,对于双方都是一段重要的学术经历。也许学生毕业之后,师生相互间联系很少,但这种学术经历永远难以忘怀。


原文网址: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late-graduation-fine-hard-blow-dutch-students-unions-say

来源:整理自Times Highere Eucation、网站豌豆工作室、科学网博客  作者:顾伯洪,东华大学教授。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