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后中标国自然青基后,求助“该怎么退”,被骂“科研绿茶”?本人回应

2024-09-29
14:14:38
0
1452
8 月 23 日,北京大学博士后安旭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 “求助帖” 引发了广泛关注。他在帖子中表达了自己在成功申请到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简称青基)后的苦恼,甚至考虑退出学术界。此举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一片哗然。


青基作为青年科研人员在国自然基金申请中的重要项目,竞争极其激烈。特别是今年,2024年的青基通过率仅为15.54%,中标者更是凤毛麟角。许多未中标者十分痛苦,甚至面临职业危机。

直面网络暴力

回应与澄清


安旭(化名)为此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专访。他详述了自己发帖的背景和初衷。

安旭称:“自己是真心发帖求助的,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理解我。轻则骂我,重则私信问候我。也有特别搞笑的,骂我是“科研界绿茶”,还有人说“我把你扔到西湖里面,都够全国人民喝一年的龙井”。他虽然尝试解释,但效果并不大,最终选择了沉默。

安旭表示,他是第一次申请国自然基金项目,之前还申请过第75批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但没有中。自己在今年3月份申请青基时,并没有放弃科研的打算。然而,面对科研的瓶颈和生活中的多重压力,他在4、5月间决心放弃学术道路。

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动摇的关键因素



安旭之所以产生放弃科研的念头,与他博士后阶段面临的巨大压力密切相关。尽管他在北大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不断努力,但至今未能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在博士阶段,安旭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周日下午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然而,进入博士后阶段,他面临的课题愈加复杂,而自己愈发得力不从心。导师频繁交付新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散了他的精力,使他更加焦虑。

在这些压力之下,安旭深感科研这条路难以为继。他指出,书籍《离开学术界》给了他极大的启发,让他意识到其他领域如工业界,也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机会,而且薪资待遇高于学术界。他认为许多人不敢离开学术界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信心,害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高校到工业界

职业道路的困惑与选择



安旭对学术界的高昂要求和无休止的工作深感厌倦。他观察到,青年教师们在高校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除了要发表论文、申请基金,还要承担教学任务,时间严重不足,这不仅让他感到压力,也让他质疑是否要继续在学术圈内奋斗。

安旭自己讲到:“在读博期间,我已经在拼命工作了。读博的前4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每天七八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去,中午也没休息。唯一休息的时间是周日下午,我会去打两个小时篮球,然后吃饭、洗澡,再到实验室里工作。5年读博下来,我的实验记录本就写满了9本,每本200多页,而其他人不过写了五六本。”

“我享受做研究的过程,但也会感到痛苦,尤其是生理层面。在博三、博四的时候,明显感觉身体素质在下降。比如到了晚上八九点的时候,我的眼睛就会非常痛,不停流眼泪,眼睛里都是血丝。我为了继续做实验怎么办呢?就跑到卫生间里,打开水龙头,用凉水冲一下,这样眼睛就不那么疼了,可以再坚持一会儿。因为多待两个小时,我就能多做一些实验,这样就能多一些结果。”

“读博期间的经历,让我觉得很累了。作为博士后,我很希望能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来做科研,但合作导师习惯了管理学生的模式,对我们就跟管理研究生一样。他会告诉我们:“你是未来的青年科学家,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面,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他说,一个好的科学家,就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在上面。”

个人奋斗与现实困顿



安旭的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本科毕业于江西井冈山大学,随后在同济大学联合培养,从应用化学专业跨入化学生物学领域,并在西北一所985高校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的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与硕士导师的矛盾一度让他崩溃。他在硕士期间的很多科研成果被硕导据为己有或挪为他用,这种经历让他感到深深的挫败。

安旭自述:

“我对硕士生导师的印象很深。毕业后的一年里,我大概有二十几次还梦到了他。简直是噩梦。

我的硕导申请基金很厉害,发文章也很厉害,但他很抠门。他很少批准学生购买实验用品,而是让我们去隔壁实验室借用,以至于隔壁实验室门上后来还贴了一个“某某实验室与狗禁止入内”的字条。

当时还没有PUA的概念,现在回头看,我的确是被他PUA了。

我在硕士一年级就做出了一项不错的工作,但是一个研三的学长那时研究不顺,导师就找到我说:“这个师兄眼看毕不了业,是不是应该帮一下?”于是我这项工作成果就变成了他人的。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唯一。我在硕士生期间主要写了2篇论文,其中有一篇的第一作者在发表的时候变成了导师。也就是说,导师不仅是通讯作者还是第一作者,而在我的后面还跟了2个共同第二作者。

更别提导师有时候还会指着学生鼻子大骂。那个时期,我想到导师的脸都会心绞痛。

不仅是学习相关的,其他帮他干的杂活也特别多。我甚至还帮他卖过房子。他的老房子破旧且脏乱,我需要一个人先把房子打扫干净,再和中介带着买家看。

之所以仍然留在西北高校读博,也是因为硕导的关系。直到硕士毕业,我的论文被导师压在手里,还没有发出。这样很多好高校我都申请不了。另外,导师管得很严,我要去外地很难获批,这样就只能在附近高校找机会。”

然而,他在读博期间结识了一位支持他的博导,并且在博导的指导下,逐步找回了自信。
“相比之下,我的博导友好多了。虽然中间也有一些摩擦,但都是真男人之间的交流。博导在我申请博士后的推荐信中对我的评价是:意志力很坚定,执行能力很强。我很欣慰。

我的确是一个能拼的人。我读博的第一年就有一些比较好的结果,只是到了第二年导师有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想法,想做一个Nature、 Science级别的课题,接下来差不多3年,我一直为之埋头苦干。只是很遗憾,我们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挑战失败了。

这3年如今说起来轻描淡写,其实过程无比艰难。我只能安慰自己,这些无用功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磨炼了我抗挫折的能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点也没有怀疑自己毕不了业。还好,最后有一篇不错的论文发表,能让我顺利博士毕业。”


生活的重压与乐观的心态

家庭背景带来的困扰



安旭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早年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条件艰难。作为家里的老二,现年31岁,他感受到了结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尽管如此,他依然努力坚持,并相信自己在科研上的努力能够有所回报。然而,面对现实中的困境,他也常常感到无力和迷茫,尤其是在夜晚独处的时候,感到无尽的孤独与不确定。

“我只是一个普通博士。我的父母以我为荣,我也以他们为荣。他们的性格很好,吃苦耐劳。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得最好,无可挑剔。我有时还会羡慕在老家的伙伴们早早步入了社会,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房子、车子、孩子,其乐融融的。但现在的我就像在孤军奋战。夜深的时候,尤其容易胡思乱想。读完博士,来到北大做博士后,我也没觉得自己很厉害。我跟马路上为了生活奔波的这些人没一点区别。”

青基结果的影响

未来3年的规划



在今年的青基项目中,安旭成功中标。然而,他对未来依然存在困惑。如果没有中,他可能会选择退出学术圈,转而寻求其他职业方向。然而,成功中标似乎让他感到冥冥中有一种使命感在召唤。

在回答网友的疑问以及分享申请经验时,安旭强调,申请书的质量和逻辑严谨性是通过评审的关键,前期研究的积累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是成功的要素。

“要注意前期工作跟将要开展的研究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跳跃太大的话,很容易造成研究基础、研究背景不够可靠。

另外,要尤其重视本子的逻辑性。这个跟搞辩论赛有点相似。因为辩论一个题目,首先有一个立论陈词。这个立论陈词开篇就决定了你的立场观点,也就是申请书里的摘要给人的第一印象。后面的内容只要能够很好地符合摘要,基本上就问题不大。”

最终,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安旭决定继续完成自己的青基项目。他表示,自己依然怀揣着一个学术梦,希望在未来的3年内,能够通过青基项目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并且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安旭的决定,也为许多面对相似困境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参考和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谷粉学术、小木虫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