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一作!浙江大学,最新Science!

2024-08-09
16:44:23
0
2294
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金属节点和有机连接体构成,形成高度多孔的结构,具备可调节的孔径和基于组件选择的化学相互作用。然而,在制作MOF复合膜时,需要在MOF负载和机械柔度之间进行权衡。

在此,浙江大学赵俊杰研究员团队报告了 MOF 薄膜的皱纹结构作者建立了由聚合物面漆限制和控制的界面合成,并在皱纹薄膜中实现了多个图灵图案。这些薄膜具有完整的 MOF 表面覆盖,应变耐受性高达 53.2%。增强的机械性能允许薄膜转移到各种基材上。获得了具有高 H2/CO2 选择性和高 H2 渗透性的膜,转移后的缺陷可以忽略不计。作者还通过避免暴露在恶劣的 MOF 合成条件下,在精密电极上实现了软湿度传感器。这些结果凸显了皱纹 MOF 薄膜在即插即用集成方面的潜力。相关成果以“Wrinkl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thin films with tunable Turing patterns for pliable integration”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第一作者为2021级硕士研究生罗昕宇

图片

赵俊杰研究员和罗昕宇

图片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图灵模式的合成方案,通过扩散驱动的不稳定性生成皱纹结构的 MOF 薄膜(图 1A)。这种起皱结构不仅增强了应变耐受性,还提供了更多暴露表面。实验中,作者使用聚合物面漆控制MOF辅助试剂向界面扩散,并引发HKUST-1的形成,从而实现所需的图灵图案。通过调整试剂浓度和面漆厚度,作者成功制造出具有可调图案的皱纹 MOF 薄膜,这些薄膜可以轻松转移到不同基底上,用于气体分离膜(图 1C)和软传感器(图 1D)等应用。

图片

图 1. 具有图灵图案的 MOF 薄膜的皱纹结构,可实现即插即用集成

在10.16厘米晶圆上制作的起皱MOF薄膜展示了一种Janus结构(图2A),底部有连续的HKUST-1层(图2C),顶部则几乎没有MOF晶体(图2B)。通过SEM(图2B、C)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迷宫式条纹,典型的图灵图案。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确认了褶皱薄膜由HKUST-1组成。TEM和EDX成像揭示了超薄聚合物表层保持了薄膜的完整性,且叠层断层扫描显示了MOF皱纹的三维结构。这种合成方法提供了高度控制和多功能性,可生成不同图灵图案。通过调整反应和扩散条件,作者获得了13种不同的图案(图2K),包括经典迷宫结构、片状斑点与条纹交错的图案(图2G)、密集斑点包围的弹坑样结构,以及豹皮般的O形和C形图案(图2J)。这些图案的形成条件由图2K中的实验图详细说明,显示了不同模式的出现区域。

图片

图 2. 调整各种 MOF 图灵模式的合成条件

作者研究了带有图灵图案的褶皱MOF薄膜在不同基材上的应用,发现这种薄膜可以从Si基底上分离并转移到新表面上。作者将其转移到多孔氧化铝支撑物上形成膜(图3A、B),并通过SEM验证了薄膜结构的完整性。使用Wicke-Kallenbach方法测试后,发现该膜的H2/CO2分离性能优异,选择性达15.3,H2渗透率高达6.82 × 104 GPU,超过了之前报道的MOF膜(图3F)。此外,堆叠薄膜配置进一步提升了H2/CO2选择性至41.2,同时保持了良好的H2渗透性,远超Robeson上限。长期测试表明,单层β型薄膜在150小时后仍具有1.5 × 105 GPU的H2渗透性,并保持了8.6的H2/CO2选择性。

图片

图3. MOF图灵膜转移到多孔氧化铝载体上用于气体分离膜

灵活集成的应变容差

作者的MOF图灵薄膜不仅可以集成到刚性表面,还具有可拉伸性,适合与软基材兼容。薄膜的铰链状结构在单轴拉伸下能够变形,应变高达29.5%(图4A、B),且未发现裂纹。在加压测试中,薄膜在应变高达53.2%时仍保持完整,并在压力释放后恢复原状,展示出良好的机械弹性(图4C、D)。单轴拉伸测试显示,具有β型图灵图案的薄膜断裂伸长率为41.6%,表现出应变硬化和应力耗散特性(图4E、F、G)。与其他图案相比,α型图案的最大模量更高,但断裂伸长率较小,表明β型和ε型图案更具弹性变形能力(图4H)。

图片

图 4. 用于软集成的可拉伸 MOF 图灵薄膜

小结

本文展示的MOF图灵薄膜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可与柔性电子器件的精密基板集成,特别是在聚合物基板上的叉指电极(IDE)应用中,这种电极通常用于柔性传感器。由于溶剂热环境可能损坏IDE,作者通过转移方法将MOF图灵薄膜对齐并附着到有源IDE区域,使其在空气中暴露一侧。由此产生的传感器可以弯曲贴合曲面,例如闪烁瓶外壁,并在稀释水蒸气下表现出一致的电容响应。此外,这种合成方法不仅适用于HKUST-1,还可以应用于其他MOF,如ZIF-65-I,显示出多样化的图灵图案,这表明了其在即插即用集成和广泛应用中的潜力。

作者简介

图片

赵俊杰 研究员,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浙江省杰青。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博士后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MIT原副教务长Karen Gleason教授。主要研究围绕薄膜材料的纳米制造,开发原子层沉积、化学气相沉积新工艺,探索金属有机框架及聚合物薄膜新材料,实现表面功能涂层、气体膜分离、芯片先进制造等方面的应用。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华为技术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rog. Polym. Sci.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入选美国真空学会(AVS)薄膜专委会委员,担任中国原子层沉积会议大会组织主席、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年会分会场主席、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春季年会分会场主席。研究成果获得AVS Thin Film Division Paul Holloway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每年全球仅一人)。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